今天是3月8日,国际妇女节。就像孔乙己说「回字有四样写法」,妇女节又被称为女王节、女神节,或者更隐晦的「她的节日」。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为什么不能将「妇女节快乐」大大方方地说出口呢?
回到一切的源头,妇女节是一个政治性的节日,萌芽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前期北美和欧洲的劳工运动。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低薪和恶劣的工作条件。接下来的数年,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908年。当时,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品质的口号:“面包加玫瑰”
首次庆祝妇女节是在1909年2月28日,当时美国社会党发表了一项宣言,号召在每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举行纪念活动。此后,庆祝妇女节、为妇女争取权益的行动越来越多,但这注定是一趟流血流泪的命途。1909年11月22日,ClaraLemlich发动纽约2万人总罢工,此后被拘捕17次,甚至遭遇雇凶施暴;1913年6月初,EmilyDavison冲入英国王室赛马场高呼妇女投票权,比赛正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她倒在马蹄之下,最终因伤势过重而死。与国际妇女节相关的活动,还被证明是俄国革命的前奏。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圣彼得堡女工举行罢工,要求得到「面包、和平与自由」,彼得堡全市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二月革命由此爆发。4天后,俄罗斯皇帝被迫退位,俄国临时政府宣布赋予妇女选举权。1921年9月9日至15日,莫斯科的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会议上,保加利亚代表建议,为纪念俄国女工在二月革命中的英勇斗争,将3月8日定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妇女节,在中国同样带着进步的火种。早在1907年,秋瑾创作了《勉女权歌》,倡导男女平权的思想,鼓励妇女「恢复江山劳素手」,练就智识学问,投身到社会革命中去。1924年3月8日,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妇女节的活动在广州举行,广州各界妇女2000多人参加何香凝在大会上介绍了妇女节的由来和意义,鼓励妇女坚决地走「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和妇女自求解放的道路」。1949年12月,中国正式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并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1977年,联合国大会邀请成员国以「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之名,将3月8日设为「国际妇女节」。妇女节的历史和政治意涵,是从来不该改变的,也不该淡化的。它既庆祝女性在文化、政治和社会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希望引起人们对性别平等、生殖权利、对妇女的暴力等问题的关注。
性别歧视、拐卖妇女孩童、职场歧视女性、侮辱性用词“问候”对方母亲……许多亟待进步的角落等待被照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一遍遍地在这一天讲起这段历史。即使你已经熟知,也依旧能从先驱们争取女性劳工权益和参政议政权的行动里获取勇气。
否则会像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说的:节日在一个瞬间内实现了一种提升的强烈生命体验……如今的节日仅仅是一次事件、一场热闹的活动。
为什么拒绝女神、女王、女生节?
和历史背道而驰的是,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等称谓,都轻巧地避开了「妇女」,也恰恰消解了前辈们为妇女节所做的努力。提起妇女,你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已婚已育女性,楼下跳广场舞的阿姨,还是「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
在我国,妇女其实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所以,女生和妇女,并没有天然的分界,却人为地有了不同含义。
20世纪末,三七女生节便在中国各高校中流行,名为「关爱女生」,具体起源于哪所高校极富争议。这一天,有妙语连珠的横幅和精心筹备的礼物,有呵护女生的各种活动和聚会,甚至有男生在宿舍底下唱情歌,却也广泛流传「女生与妇女只差一日」这样暗含性骚扰的笑话。大多数的女生节,依旧是对女性变着花样但内核空虚的赞美,以及表达缔结良缘的愿望。
更重要的是,女生节为中老女性和年轻女性划开了沟壑,好像前者是端正的、严肃的,后者是年轻的、活力的。2016年,复旦大学教授、性别平等学者沈奕斐指出:
从妇女节到女生节,背后是通过年龄、容貌、性、生育等条件把女性分为三六九等,在分等的过程中形成了隐性歧视,即年轻漂亮的「女生」被放在了等级最高的位置。但没有人能够停留在所谓的「女生」阶段,我们反对划分出女生节,是为了反对妇女一词的污名化,从而抵抗年龄焦虑、婚恋焦虑,肯定女性在每个阶段的才智和劳动。
女神节、女王节则为节日包裹上了「买买买」的糖衣,将其变成了简单的女性消费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一日限定女王的「加冕仪式」完成于金钱之上。倒也不仅仅是三八,「她经济」已经被资本认为有利可图,它指的是女性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围绕着女性理财、消费而形成的特有的经济现象。
但是,消费的自由不足以浇灭胸中块垒,清醒过后一切显得多么虚假,午夜梦回多少都有体会。女神也是类似的,它或许比妇女动听、洋气,可它并不是真正地平视女性。在原始部落里,女性因其特有的生育能力,被当做和大地、太阳等自然物一样具有神秘力的女神。但随着父系社会到来,人们熟练使用工具,神秘性的力量退居二位,体力劳动以人的价值凸显出来。
在神话传说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西王母「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现代,我们常常称维密天使为女神,总有一丝拜倒于石榴裙下的臣服味道。女神要么过得惨,要么被颂扬片面价值,反正不是很圆满。
当然,很多人觉得,女神不单指外貌和身材出众,还可以表达女性的强大、自信、独立、聪明……但这样的赞美,却像空中楼阁,用概念性的美誉,掩埋女性真正所需要的权益,一厢情愿地将边缘的、底层的、多数的女性排斥在外。你会将被迫生育八个孩子的母亲、月经贫困的山区女性、自驾全国的苏敏阿姨,称为「女神」吗?并不是她们不可以,而是女神、女王的封号太轻飘飘了,反倒是不尊重她们当下遭遇的人生。既然妇女被污名化,我们更要将妇女一词拿回来,不需拿女王、女神之类的词精卫填海,况且那些词不见得好到哪里去。
福柯曾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通过话语而实现的权力才是切实的、有效的,没有了话语,权力就缺少运行的重要载体。如果我们不做任何修饰,将妇女称为妇女,才是为妇女的真正含义正名。不仅看到妇女的月经、生育、衰老,也看到她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特长,因为这本就是一体两面。电影《城市广场》里,奥利斯蒂斯向哲学家希帕蒂娅示爱,希帕蒂娅将沾了她经血的手帕递给他,并说:「你说你在我身上找到了和谐,那我建议你看看周围,因为我觉得周围也存在着和谐与美丽。」
奥利斯蒂斯愤而离场,但这不是一场羞辱,希帕蒂娅想告诉这位青年,你要看见女性生命里相伴相随的力量和痛苦。但平心而论,在三七或三八收到礼物和祝愿,那种快乐也并不是虚假的。这是因为,幸福是很难衡量的,幸福是因人而异且不断流动的,我们无权用抽象的概念评判他人的幸福。所以,波伏娃曾在《第二性》里说:我们对个体的机遇感兴趣,将不用幸福这个词,而是用自由这个词去界定这些机遇。
是的,将自由赋予妇女。妇女这个词包含万千,女儿、妻子、母亲,更重要的是她自己。
文章转自爱范儿,全文有删改。
文章评论
其实三八护肤品折扣挺大的,接近双11。囤些刚需也是可以的。
@猫鱼 早买早享受
晚买有折扣
不买心难受
赶紧买买买
38的时候他们就是女神,61的时候她们就是宝宝
@哥斯拉 很多女人想把每个节日都过成情人节,当然,清明节除外
感觉女神节、女王节,都是商家提出来的,就是想炒作,想赚点钱。
@老张博客 女人和小孩的钱是最好赚的!